網頁

2013年1月27日 星期日

如何培養會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如何培養會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如何培養會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主講人:游乾桂 (地點:國語日報社) 學習看到孩子的優點 一張白紙上有個黑點,我們通常都是看到那個黑點,這些年透過自己不斷學習,我漸漸看到的是白色的部份。孩子若有85%的優點,15%的缺點,大部分的家長都忘記看見他的優點好處,所以,有位心理學家曾說過:「孩子需要一個懂得疼惜他的父母」。 有個「比馬龍」定律就是:你用什麼眼光看你的孩子,他就會成為那樣的人。發明電燈的愛迪生,當學校的老師都放棄他,認為他一無可取,把他帶回家交給他媽媽 時說:「笨蛋還給你」,愛迪生的媽媽卻對他說:「別人看不起你,媽媽覺得你不錯」。因此看孩子的角度不同,結果就會不一樣,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有自信。 我曾經在精神病院輔導過一位台大醫科畢業的病人,透過對談了解他的成長歷程,發現他從小學到高中從未得過第2名,從中讓我體認到承受高壓力(高處不勝寒) 的人容易失敗且敗得很慘!其實失敗可以帶給人經驗和閱歷,兩者加起來則形成智慧;我們究竟是要培養孩子成為會讀書的人還是有智慧的人? 從養孩子成為具有智慧(思考、想像、創造力)的人 培養孩子成為具有智慧(思考、想像、創造力)的人會讀書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作出對的答案(擁有的是記憶力);有智慧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找出錯的地方,或是從錯的答案裡找到對的地方(擁有的是思考想像和創造力)。 會思考、會動腦的人可能在學校的表現差強人意,然而記憶無法長久,因為我們的腦總是重複在作記憶和遺忘的工作,許多的答案也隨著時空變化而有不同。 現有科學知識在8年內許多都被新的結果推翻,例如玉山的高度隨著地殼變動而改變,每年實際高度都不同;1904年萊特兄弟發明飛行器才開始有「飛」的名詞 產生;過去速度是低音速,目前是高音速,將來可能是光速.因此,記那麼多東西幹嘛?腦袋如果背太多東西,就不可能想很多;若只會背,不會想(思考),腦子 就好像被水泥糊起來一樣。 許多人是用錢養孩子,不是用心 曾經有記者問過我,我對孩子的期望是什麼,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健康、快樂和記得愛我。許多人是用錢養孩子,不是用心;最近自己一直在想:有天我老了,會希 望孩子怎麼對我?他們以後會有什麼記憶?會想到爸爸給過他什麼?你想到孩子的又是什麼?我會希望我的孩子能夠想到好多好多,例如:我和兒子是一起騎腳踏 車、泡湯、爬山、溯溪的好朋友。 然而,有人每天的生活模式是:早上刷牙、洗臉、罵小孩,晚上是吃飯、沐浴、更衣、罵小孩,希望大家和孩子之間不是這樣的朋友。 教育的目的是教他成為一個人 教育的目的,總歸一句話是教他成為一個人。 我們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是這樣嗎: 1.每天忙得像豬,每天作牛作馬(動物) 2.每天活得像機器(會動的人、會走路的殭屍,還是年輕的老頭?) 你偉大的貢獻只是工作嗎?我們讀了那麼多書是為了工作?還是為了生活?很多人的生活就是拚命讀書、努力工作、拚命賺錢,最後是養病。 讀書和工作並沒有最直接的關係,並不是很會讀書就會當總經理,它所靠的是能力;生活就是一種能力(耐力),讀書和錢只是一個媒介,最終的目的是懂得生活,也可說是為了編織一個夢想,一個活生生的夢,快樂有趣的夢。 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 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這比讀書更重要,會成為一輩子受用的資產,也是現今社會所欠缺的東西。一流的人不慈悲就沒有用,醫生不慈悲,對病患不能視病猶親,就對社會無用;一流的化學家不慈悲,製造毒物來害人就是恐怖分子,也對社會無用。 我有個朋友是醫師,他說他每天開藥時都很掙扎,為了平衡自己,他在開藥的同時,也提供養生資料給病人,希望他們身體健康下次別再來。其中有個養生方法是:天天要運動.好好睡個覺.慢慢吃頓飯。 有人一早起來就喝咖啡和茶,難道一早起來還這麼累嗎?不健康的人,脾氣會不好,就不會以身作則。最近的詐騙事件頻傳,他們都是很聰明的人,像我就想不出來 這種騙術,如果把他們的聰明才智用在正途該有多好。因此,一流未必有用,有用必定一流,希望社會不要充斥著一流而無用的人。有用的孩子或許他們很質樸,但 他們會像金庸筆下的周伯通般「大智若愚」。 培養孩子的內在智慧 人有外在智慧與內在智慧,外在智慧指的是成績和分數,內在智慧則指動機(即主動學習的能力)。這是孩子將來智慧的源泉,包含慈悲、尊重和理性。 隋文帝至清乾隆總共出了868個狀元,每個幾乎都沒有什麼出息;而曹雪芹(紅樓夢作者)、李時珍(本草綱目作者)等人都是落第的書生:因為曹雪芹的文思澎湃(思考創意取向)因此無法符合八股的科舉制度(記憶取向)。 另外,興趣也很重要(如果沒有興趣作一份工作,很難做一輩子),職業只是努力讀書謀求生活的工作(會想退休);志業則是很喜歡做很開心的工作(永不退休),而慈悲就是一種志業,希望我們能夠培養孩子能以志業的心情去做工作。 教孩子閱讀『自己』和『大自然』二本書 有位哲學家說:教孩子要讀二本書:一本是自己,一本叫做自然。希望孩子能夠來閱讀這兩本書,不單用眼睛。第一本書讀自己,就是指興趣、性向、能耐,能夠演活自己、演好自己的人生(擁有自身獨特性)。有時候喜歡比愛還要幸福 因為喜歡......比較容易解決 喜歡可以淡淡地 不必怕被太濃的愛給沖昏了頭 毫無理智地猜忌、懷疑、生氣、傷心....... 喜歡可以說來就來 說走就走 偶爾忽然想起的思念 也會帶來柔柔的滿足感 只是想 就會覺得很幸福 可是愛 就會逼的自己想就一定要見得到  聽得到 碰得到 反而會讓情人誤以為無理取鬧 喜歡雖然不比愛可貴 但是喜歡就像是夏天的巧克力聖代  很單純的必須 喜歡會讓兩顆心 慢慢地加溫 可是又害怕溫度升的太高  兩個人都會熱過頭 受不了 因為它開始輕敲起“愛”的那扇門囉 喜歡就像一首喜歡聽的歌 可以一邊洗澎澎一邊唱 可以一邊讀書一邊聽 想聽就聽 想唱就唱 沒有限制沒有規定 喜歡可以很輕鬆 很簡單 就只是喜歡 喜歡喜歡他的感覺 喜歡聽他唱歌聽他說話 喜歡他的笑聲 喜歡他說好心疼  喜歡他溫柔的體溫 喜歡他可愛的舉止 喜歡他無理的喜歡 因為喜歡就喜歡 只要感覺喜歡 又何必一定要變成愛 又何必一定要永遠都喜歡 只要那一刻是真正的喜歡 就緊緊抓住那感覺 不要讓感覺消失不見了 才在遺憾 喜歡不必很複雜 就算他有女朋友  我還是可以喜歡 因為我只是喜歡 我並不是想要愛的霸佔 我也可以喜歡他對她的溫柔  喜歡她為他的付出綻放幸福 發熱衣品牌的笑容 感情不是束縛 而是了解的幸福 貼心的感動 如果一個人失去了喜歡的能力 那是比愛更可悲的 在我有能力喜歡人的時候 不管他的“背景”如何 我只想要單純的喜歡他就好 喜歡不必有承諾  喜歡沒有壓力 喜歡不必有結果  只要當時能擁有釋懷的感動 喜歡像氣球 當你灌滿喜歡的氣息 它就可以在空中盡情地飄蕩 當它飄遠了 飛高了 你也抓不住他了 所以當你喜歡一個人的時候 不要害怕那感覺 而急著想要拉住它 為什麼要勉強自己不要喜歡呢 輕輕地 輕輕地放開你的手  讓它自由自在地飄 它會有停歇的時候 ~~ 好好地享受喜歡的感覺吧 ~~鋼琴課 在朋友的鼓勵之下,我寫了這個故事。 我是蜜兒德莉‧杭朵夫,曾經在愛荷華州的得梅因市擔任小學音樂老師。 我從事教授鋼琴這行業已經三十多年了。 這些年來,我發現孩子們的音樂能力有許多程度上的差別。 不過,雖然我教過一些天賦異秉的學生,卻從未有過提攜人才的快樂。 然而我還是教過一些我稱作「受音樂挑戰」的孩子。 羅比就是其中之一。 當羅比的媽媽把他丟來上他的第一堂鋼琴課時,他已經11歲了。 我向羅比解釋,我比較希望學生(尤其是男孩)能夠在早一點的歲數開始學習。 不過羅比說能聽他演奏鋼琴一直是他母親的夢想。 所以我收了羅比。 之後羅比開始了他的鋼琴課程,從一開始我覺得那像是無望的努力,不管羅比再怎麼嘗試,他就是缺乏了音感和基本的節奏感。 但是他盡本分地複習他的等級以及一些我要求學生學習的基本曲子。 好幾個月來他練了又練,當我聽他彈奏時,不禁嚇得向後倒退,再試著找些話來鼓勵他。 在每週課程的尾聲,他總是說:「我媽媽有一天要聽我演奏。」 但那看來似乎是遙遙無期。 他就是沒有一丁點兒天生的才能。 我只有在一段距離外看過他媽媽,是在她把羅比放下車或是在那輛舊舊的車子裡等著接羅比下課的時候。 她向來都會揮手,微笑,但從未進來拜訪過。 有一天羅比沒有再來上過課。 我曾想過要打電話給他,但我假想他是決定要去追求其他的興趣(因為能力不夠)。 他不來我也感到高興。 他對我的教學來說實在是個負面的廣告。 幾個星期後我寄了作品發表會的通知到學生的家裡。 令我吃驚的是,羅比(收到通知後)問我他是否可以參加作品發表會。 我告訴他發表會是為了現在的學生辦的,而因為他已經中途退出了,所以資格並不符合。 他說他的媽媽生病了,不能載他去上課,但是他仍然持續地練琴。 「杭朵夫小姐.......我一定要上台演奏!」 他堅持著。 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讓我同意他在作品發表會上演奏,也許是他的堅持或者是在我裡頭的某個聲音說著: 「不會有問題的。」 作品發表會的那晚來臨了。 中學體育館擠滿了學生的父母和親友。 我把羅比排在節目的最尾端--在我上台對所有學生致謝並演奏結束的曲子之前。 我想這樣一來,任何他可能造成的災害只會發生在節目最後,而且我還可以透過我的『閉幕式』來搶救他悲慘的演出。 這場發表會進行得簡直是天衣無縫,學生們都展現出練習的成果。 然後羅比上台了。 他的衣服皺不拉幾的,頭髮看起來像用打蛋器攪拌過一樣。 「為什麼他不像其他學生一樣打扮整齊呢?」我心想。 「為什麼他母親不為了這個特別的晚上至少替他梳梳頭呢?」 羅比拉出了鋼琴長凳,準備要開始了。 讓我感到驚訝的是,他對大家說他選了莫札特的第21號c大調協奏曲。 而我還來不及準備好接下來所聽到的。 他的手指輕快地在鍵盤上滑過,他們幾乎是在琴鍵上敏捷的跳著舞。 他從最弱音彈到最強音,從快板彈到大師級的節奏。 他的延長音(彈莫札特必須的)是那麼的雄偉華麗。 我從未聽過有人在他這個年紀能將莫札特彈得這麼好! 六分半鐘後他作了一個強健有力的結尾,全場每個人都站起來瘋狂的鼓掌。 淚水早已決堤的我跳上台,歡喜得抱住了羅比。 羅比,我從來沒有聽你像這樣地演奏!你是怎麼辦到的?」 透過麥克風羅比解釋著: 「嗯......杭朵夫小姐,記得我告訴過你我母親生病了嗎?事實上,她得了癌症而且在今天早上去世了。而且......她生下來就聾了,所以今晚是她第一次聽見我彈琴。我想要讓這場演出顯得特別些。」 當晚在場沒有一雙眼睛不被淚水浸濕的。 當社福人員要將羅比帶到收養家庭去安置時,我注意到他們的眼睛也紅腫了。 我心裡想,因著收了羅比這個學生,我的人生不知豐富了多少倍。 是啊! 我從未提攜過半個學生,但是那晚我自己卻成了一位受提攜者--羅比的。 他是老師而我是學生。 因為是他教我何謂堅持,何謂愛,何謂相信我們自己,以及願意在某人身上冒險一試,即使不知道為了什麼。 這些對我來說顯得意義非凡,自從羅比在『沙漠風暴』服務,並於1995年四月在奧克拉荷馬市的阿佛瑞德‧莫瑞聯邦大廈毫無預警的爆炸事件中喪生後。 新聞報導意外當時他正在......彈鋼琴。 現在我想為這故事下個註腳。 假如 你正想要將這篇文章轉寄出去,你可能會想到通訊錄上的哪些人是「不適合」收到這類訊息的。 然而,寄給你這篇文章的人相信我們所有人都可以得到改變。 我們每天都有數以千計的機會去幫忙實現上帝的計劃。 在人與人間許多看似微不足道的互動都呈現出同一個抉擇: 『我們是否傳出了一絲神聖的光輝?還是我們讓這機會從身旁溜走,只留給了世界更多的冰冷?』★安心‧事態開始轉劣的起點 業績出色的某分店,最近的員工留任率降低了。你認為原因是什麼? 疏於溝通是造成員工留任率降低的原因。該分店因為業績良好,也沒有客訴或發生問題,便疏於溝通。只要一安心,必定會有某處產生破綻,問題油然而生。 營運狀態停滯不前時,最好不遺餘力地處理,像是勤快訪問同業,確實做好溝通,讓公司內外的人際關係融洽,顧客的滿意度當然也會提升。 不斷累積努力,事態就會逐漸好轉。不過,一旦覺得已經沒關係就漫不經心是很可怕的。安心是鬆懈的開始,也是事態開始轉劣的起點。 董事長如果掉以輕心,公司的競爭力也會隨之下降。所以,我特意更換組織成員,將員工換到不一樣的營業部門,使其處於不安定的狀態,便不容易掉以輕心。 假如停止敝公司的「新創事業」以及「教育研習」活動,盈餘會比現下的收益多很多。 幹部也會認為公司有盈餘而安心。但是,這會引發一種問題,讓員工將之前的努力一筆勾消,停止累積實力。如果不努力,無異是自掘墳墓。只要一安心,往往就會忽略這個意義。 一直保持在良好的狀態時,警戒心就會漸次消失,這是人之常情,儘管如此,也不能讓公司的競爭力下降。我對「新創事業」總是採取十分積極的 發熱衣款式態度,原因有二,第一是不想將公司置放在安定的狀態;第二是為將來鋪路,可說是一石二鳥的計策。 ☆☆小 提 醒 *如果不努力,無異是自掘墳墓。 *保持堅持不懈,不期待、亦不耽於安定。 ★意見反應‧因為願意傾聽,而能引出真心話 如果員工對董事長有意見,應該如何處理?無能的董事長會擺出嫌惡的臉色,對提出意見的員工改變評價。而我不論員工說了什麼,評價都不會有分毫改變。但是大多數的公司,員工只要對董事長提出意見,評價就會不同。 在敝公司的個人面談中,某員工說:「董事長最近老是把錢掛在嘴邊。」雖然我想說的事情像山一樣高,不過他的話也不無道理,因此只回了:「是啊。」 我對那位員工的評價,當然沒有改變。我對員工的評價,建立在是否能提出績效,就算員工對我有意見,我對他的評價也不會變差。 我不在乎人家當面提出意見,不過大多數人無法接受這件事,因此對上司或董事長提出意見時,還是要考慮狀況和時機。當眾受到批評,覺得被當成白癡或丟臉的人是很多的。 此外,如果要推測對方的反問與質疑,就得準備好答案。不能固執地認為自己的意見絕對正確,如果突然被相反的意見奇襲,就會被擊潰,為了避免這種情況,要多考慮各種可能的意見。 我最注重的是和員工的個人面談。每人十五分鐘,對員工提問之際,一邊做筆記,一邊聚精會神聆聽員工的話,探求言中真意。如果不能做到這點,就無法聽出員工的真心話。 一般說來,員工不會對董事長直言自己在公司真正的問題。就算真的說出來,董事長大概也會以「沒這回事」之類的回答徹底否認。這種公司的營運通常屬於平庸之流。 敝公司除了個人面談之外,還有團體懇親會、「和董事長一同尋找美酒會」之類的活動。我一年有一百天用在員工和懇親之上,與員工視線相接的機會很多,因此能輕易引出人們真正的感覺。 另外,我擅長提問,能從員工的難言之隱察覺真相。擅長提問也是領導的重點之一。 ☆☆小 提 醒 *考慮接納意見的狀況和時機。 *要知道一定會有反對自己的意見,想好對應之道。 *即使是指責缺點的聲音,也要坦然面對,若能接受便立刻修正。 *就算下屬不接受自己的意見,也要做出正確的判斷。過一段時間之後再提出, *不厭其煩地持續反應。 *被員工擺臉色時,也不可以改變評價。 人都會死,臨走的一刻知多少?您是否思考過?

成大醫學院護理系副教授趙可式發現很多人為了種種原因, 堅持要求醫師使出「十八般武藝」, 繼續急救明明只剩最後一口氣的親人,使得患者受盡痛苦, 含恨以終。 她昨天在台中市舉辦的安寧療護傳愛志工培訓班中,講了多起實例。 趙可式說, 有位七十三歲老太太得知自己罹患乳癌後, 清楚交代後事,然後安心地接受治療。 四年後,癌症復發,並轉移到肺臟、肝臟、腦部和骨骼, 她自知來日無多,不但簽下「不急救」的意願書, 並且交代兒孫在她往生之日,不要驚擾她, 只需安心念佛,送她上西方極樂世界。 沒想到,老太太瀕臨死亡前,有個兒子聲稱在遺產問題尚未擺平, 兄弟姊妹還沒取得共識前,醫師絕對不能讓她斷氣, 否則就要控告醫師有醫療疏失,醫師只得依他之言全力搶救」, 經過多次電擊和心外按摩,這位老太太死前幾乎已被震得「 粉身碎骨」。 另一位篤信天主教的八十九歲老人樂天知命, 七十歲那年就寫好「生前預囑」,希望子女在他臨終前, 不要給他插管開洞,讓他安詳的返回天國。 然而,真的到了他病入膏肓,多重器官衰竭之際, 子女擔心被鄰居批評不孝, 同時為了讓住美國的大哥見老爸最後一面, 硬是要求醫師救到底。 趙可式說,這名老人死前意識清楚,渾身沒穿衣褲, 插了十幾根管子,他沒辦法說話,幾度要自行拔掉管子, 護士只好綁住他的雙手,他又用腳踢表達心中的怨憤, 由於扯掉導尿管造成血尿,護士又綁住他的雙腳, 結果他被五花大綁地躺在加護病房,躺了兩星期,不斷流淚。 最後長子總算趕回台灣,但是任憑所有子女聲聲呼喚, 老人轉頭閉眼,硬是連看都不看, 在無聲的抗議下,嚥下最後一口氣。 更離譜的是,有個老人已屆彌留狀態, 子女請相士算命,相士說老人如果在某月某日前死亡, 家道會衰敗,後人會貧窮,子女拜託醫師無論如何不能讓老人死。 結果,這名老人經過十幾次急救,光是強心針就打了一千多支, 護士打到手軟,拖過相士講的那一天, 子女終於同意醫護人員拔掉老人身上所有管子, 讓他安息。 趙可式說,這種人間悲劇不是個案,全台各醫院每天都在上演。 有一名四十二歲婦人罹患卵巢癌,癌細胞嚴重擴散, 她丈夫懇求醫師非得救她一命不可,因為「三個孩子還小, 不能沒有媽媽」。 當她呼吸停止時,醫師努力替她施行心肺復甦術,但急救無效。 她丈夫進入病房一看,只見愛妻滿臉滿枕頭都是血, 嘴裡插了一根很粗的管子,口角沾著血,眼角的淚也沾溼了枕巾, 他抱著妻子狂喊「你們對她做了什麼?」 當他獲悉是急救的結果,心中大慟,連連捶胸哭嚎說「我對不起妳! 我對不起妳!」 趙可式說,她每次看到這種情形就感慨萬千, 甚至有的病人根本就已經死了,只不過靠著人工呼吸器, 胸部仍有起伏,其實腳底板早就出現屍斑, 醫師往往宣布死亡不到一小時,屍臭就透出來了。 她表示,這種人間悲劇可以說是「四輸」: 病人方面不得善終; 家屬方面事後愧疚; 醫師方面在醫療糾紛的陰影下,無奈為之,違反了醫界倫理; 社會方面,每年因此耗費的健保資源更是難以計數。 這種惡質文化還要讓它存在多久,值得國人深思。 生離與死別%26nbsp; 都是人生兩大傷心事 不捨 帶給雙方的只有傷心和遺憾 放手 是讓大家活得更好的作法 這篇文章 任誰看了都想痛罵那些自私的家人 人無法選擇生,唯有死亡的方式可以由自己選擇 「死也要死的有尊嚴」啊 ...所以說 想要愛一個人 這個%26quot;愛%26quot;字%26nbsp; 真是值得深思 有時 自以為是的%26quot;愛%26quot; 卻剛好是一種%26quot;害%26quot;發熱衣哪裡買 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