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11月12日 星期一

中醫談人生三寶 精、氣、神為人生三寶

中醫談人生三寶 精、氣、神為人生三寶

中醫認為,精、氣、神為人生三寶。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總的外在表現,又指精神意識活動。《內經》說:「神者,水谷之精氣也。」也就是說,神是以精氣為物質基礎的,所以又稱精神。

精神是臟腑氣血盛衰的外露徵象,它通過機體的形態動靜、面部表情、語言氣息等方面表現出來。古人所謂的神與精神,與現代所說的精神、心理活動基本上是一致的。我國古代思想家都十分強調神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認為「得神則昌,失神則亡」。察神的存亡,對判斷正氣盛衰、病情輕重以及預後好壞都有重要意義。

望神是望診中的重要方面。望神就是觀察病人的精神好壞,意識是否清楚、動作是否矯健協調、反應是否靈敏等。中醫認為,神與五臟均有聯系,但與心臟關系最為密切。正如《內經》指出:「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 tobyanibjdvd神之所舍也,其臟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神藏於心,外候在目」,「目」為五臟六腑之精氣所在,所以察眼神的變化又是望神的重要內容。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如患者兩眼靈活、神志清楚、反應靈敏、語言清晰、聲音洪亮、呼吸正常者為有神,表示正氣未傷、臟腑功能未衰、病情較輕、預後多良好;而病人表現為目光晦暗、瞳仁呆滯、精神萎靡、反應遲鈍、呼吸氣微,甚至神志昏迷等為「無神」或「失神」,表示正氣已傷、病情危重、預後不好;此外,久病、重病患者,本來精神已極度衰微,而突然出現「精神轉佳」、「面紅如妝」等「假神」現象,稱為「迴光返照」或「殘燈復明」,應引起特別注意。總之,中醫認為「精神內傷,身必敗亡」,「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所以,歷代醫家在養生保健與疾病治療和康復中,都非常重視「養神?tobythedahv、「安神」。

如何養神?

形神兼養古人認為:「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內經》指出:「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具,而盡終其天年。」也就是說,必須重視生活規律、調節飲食、鍛煉身體,保證身體健康,精神才能健旺。

以靜養神《內經》指出:「靜則神藏,躁則消亡。」《淮南子》亦雲:「夫精神志意者,靜而日充者以壯,躁而日耗者以老。」這都說明了以靜養神的道理和必要性。特別是在嘈雜的環境中工作時間較長,勞累或心情煩亂時,都需要在安靜的環境中休息、睡眠以保養精神。此外,在工作之餘,即使閉目養神(一定要排除雜念)十數分鍾,對精神和體力的恢復都是非常重要的。

養心安神「心藏神」,心臟有病,心神躁動不安,則「五臟六腑皆搖」。所以,必須重視養心以安神。如心血虛則神不守舍,治療則當養血安?tod73哄F心火亢盛,擾亂心神,則宜降火安神;痰火擾心,神志不安,則當清心豁痰。此外,若肝鬱化火、擾亂心神,則當泄肝安神;若心腎不交,心神不寧,則又當交通心腎。

調情安神中醫認為,七情過度會耗精傷神。如《內經》指出:「怵惕思慮者則傷神」,「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恐懼者,神憚散而不收」。又如《彭祖攝生養性論》說:「喜怒過多,神不歸室。」

所以,保持精神愉快、樂觀開朗,「戒怒」、「慎思」,避免各種不良精神剌激,是調養精神的重要方面。

保精養神精充則精神健壯,精氣不足則神浮躁而不安。所以,可採用修身養性、加強營養、節制性慾、調整睡眠等方法以保精養神。

此外,還可採用松靜功法、食療(龍眼肉、百合、蓮子等)等方法以安神。

本文网址:http://tw.aboluowang.com/life/p59016.html


todd74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